曾国藩与菜根谭处世智慧解析——真正的强者需兼具刚骨与柔术


我问:我在研习曾国藩,请帮我解答一下我的困惑。曾国藩语:“至于倔强二字,却不可少。功业文章,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。否则,柔靡不能成一事。” 而我在《菜根谭》上却看到这句话:“执拗者福轻,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。” 这看上去自相矛盾的两句话,听上去都有道理,如何理解和判断哪个对?

DeepSeek:

(思考过程: 嗯,这个问题很深刻,用户正在研究曾国藩的思想,遇到了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。一个是曾国藩强调的”倔强”精神,另一个是《菜根谭》提倡的”圆融”态度。用户需要我帮助理解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智慧如何调和。从搜索结果看,用户提供的两句话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曾国藩在多封家书中强调”倔强二字不可少”,认为建功立业、写文章都必须贯注这种精神,否则就会”柔靡不能成一事”。而《菜根谭》则指出”执拗者福轻,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”,认为固执任性的人福气浅薄,而圆融通达的人福禄深厚。用户可能是位学者或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,正在深入研习曾国藩的思想体系,却在阅读其他经典时发现了看似矛盾的观点。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学术问题,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刚与柔、方与圆的辩证关系。从搜索结果看,曾国藩的”倔强”并非简单的固执或强硬。他特别区分了”强毅”与”刚愎”的不同:强毅是”自胜之谓强”,比如强制自己早起、强制自己庄重尊敬、强制自己勤劳不倦;而刚愎则是”以气势胜人”。他还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强调,要”存倔强以励志”,但要去除”忿欲”。同时,《菜根谭》提倡的”圆融”也并非无原则的圆滑。它指出”圆”是”光滑润泽,包容宽和”,是”宽厚、通融,是大智若愚,是与人为善”。它强调”方是做事之本,圆是为人之道”,主张”外圆内方”的处世境界。更深层次看,这两种观点其实是互补而非对立的。曾国藩曾提到:”天地间的规则,在于刚柔相济,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,太柔软则没有力量,太刚硬则容易折断。“他一生都在寻找刚柔的最佳平衡点。比如在处理”鲍超北援”事件时,他既坚持不派兵的立场(刚),又耐心开导鲍超理解其苦衷(柔)。《菜根谭》中也有类似辩证思维,用”舌存齿亡”的典故说明”柔弱胜刚强”的道理,但并非否定刚强的价值,而是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。所以我的回答需要帮助用户理解这两种智慧的辩证统一关系。考虑从几个方面组织答案:分析曾国藩”倔强”的真实内涵;解读《菜根谭》”圆融”的深层含义;阐述刚柔相济的实践智慧;提供实际应用的指导原则。准备用一些表格来对比展示两种特质的不同表现和应用场景,使内容更加清晰。在关键概念处适当加粗,强调核心观点。最后给出一个平衡的结论,帮助用户在修身立业中实现刚与柔的和谐统一。)

输出:

你在研习中发现的这个“矛盾”,其实触及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一个极精微的辩证关系——刚与柔、倔强与圆融,并非对立,而是互补相生的两种智慧。曾国藩的“倔强”与《菜根谭》的“圆融”,看似冲突,实则统一于更高层次的生命实践逻辑中。下面我们从思想内涵、应用层次和实践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解析:


🔍 一、思想内涵:两种特质的本质差异

  1. 曾国藩的“倔强”:内在的精神刚性,非外在固执
    曾国藩强调的“倔强”,实为一种自强不息、内在坚韧的品格。他在家书中多次阐释:“男儿自立,必须有倔强之气”,并明确区分“强毅”与“刚愎”之别:
  • 强毅:是“自胜之谓强”,如强制早起、庄重处事、与士卒同劳苦,体现为对自身惰性与弱点的克服
  • 刚愎:则是“以气势胜人”,表现为对外压制、固执己见。
    例如他初建湘军时屡败屡战,在祁门被围时死守二十余日,皆因“倔强”支撑其不溃退。这种倔强,以目标为导向,以自修为根基,是成事的“骨力”。
  1. 《菜根谭》的“圆融”:破除偏执的智慧,非无原则妥协
    《菜根谭》批判的“执拗”,特指拘泥己见、不通权变的僵化心态其提倡的“圆融”,则源于道家“柔弱胜刚强”(如舌存齿亡之喻)和儒家“外圆内方”的智慧:
  • 圆融:是破除认知局限,包容异见,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。
  • 偏执:则如“户枢不蠹”的反例,固守形式而忽视本质。
    例如待人接物需“路径窄处留一步”,但内心仍需坚守原则(“方是做事之本”)。

⚖️ 二、应用层次:不同场景的适配性

两种特质适用于人生不同维度,可参考以下对比框架:

特质维度曾国藩“倔强”《菜根谭》“圆融”
核心指向内在精神品格
(志向坚守)
外在处世方法
(人际策略)
适用场景个人目标达成
道德修养
逆境抗争
人际关系协调
复杂环境适应
资源整合
反面案例刚愎自用(如项羽)无原则妥协(如乡愿)
实践形式强制早起、坚持原则灵活沟通、包容异见
  1. 对己:倔强为骨,立命之基
    曾国藩的倔强直指自我超越:“去忿欲以养体,存倔强以励志”。例如他终身坚持“日课十二条”,以自省克己。这种倔强,是“尽人以回天”的立命之力。
  2. 对人:圆融为表,和谐之道
    《菜根谭》的圆融侧重关系调和如避免“发人阴私,责人小过”,以养德远害。典型如战国蔺相如对廉颇的退让,终成“将相和”。

🔄 三、实践统一:刚柔相济的辩证智慧

曾国藩与《菜根谭》的深层共识在于:真正的强者需兼具刚骨与柔术

  • 曾国藩的刚柔平衡观
    他提出“天地之道,刚柔互用”,强调:
  • 办事为公需刚强(如抗命不北援鲍超),
  • 争名逐利则谦让(如劝弟“功成身退”)。
  • 《菜根谭》的方圆哲学
    “方是做事之本,圆是为人之道”。例如王阳明平叛时剿抚并用,既刚毅果断又灵活施策。

💡 关键点:倔强是“心法”,赋予行动以定力;圆融是“技法”,确保行动的通达性。二者如同刀之刃与柄——无柄则刃不可持,无刃则柄无所用。


🌟 四、对你的实践建议

  1. 修己层面:以“倔强”砺志
  • 确立核心目标(如学业、职业),以“强制为善”的精神攻坚(如每日固定研读时间);
  • 效仿曾国藩“日课”自省,克服惰性,培养恒心。
  1. 处世层面:以“圆融”应世
  • 在协作中避免“执拗”:多倾听异见,如《菜根谭》所言“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”;
  • 学习“外圆内方”:表面谦和(如让步非原则分歧),内心坚守底线。
  1. 动态调和方法
  • 遇原则性问题(如价值观冲突)→ 倔强主导,据理力争;
  • 遇策略性问题(如方案分歧)→ 圆融主导灵活调整路径。
    正如曾国藩在祁门死守(刚)却又推诚待将(柔),成就“拙诚”之大巧。

💎 结论

看似矛盾的两句话,实际是互补的处世哲学:

“倔强”是成事的精神脊梁,“圆融”是成事的实践智慧

曾国藩的倔强,是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的刚健;《菜根谭》的圆融,则是“地势坤,君子厚德载物”的柔韧。真正的强者,必然是内刚外柔、内方外圆——骨子里有倔强之气,言行中见圆融之度。


发表回复